灰山椒鸟

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Raffles
   

  118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P. d. divaricatus)
雄性成鸟:前额和头顶前部白色;鼻羽、额缘亮黑,连于同色的眼先;耳羽、头顶后部和枕部亮黑色;背、腰至尾上覆羽转为石板灰;初级覆羽及飞羽黑褐;内侧飞羽外翈以及次级覆羽与背同色,内侧飞羽先端有时具白色外缘;除外侧飞羽外,近基部大多缀以白斑,形成“∧”形翼斑;中央2对尾羽黑褐,其余尾羽白色,基部具黑褐色斜斑;上、下眼睑黑色,有的呈白色而杂以黑羽;颊、颈侧以及整个下体皆白;胸侧和体侧染灰;翼缘白色;翼下覆羽灰黑具白端。
雌性成鸟:鼻羽、额缘灰黑,连于同色眼先;额缘后方微白;头和背暗褐灰,腰和尾上覆羽稍浅;耳羽灰色;翼斑黄白;余与雄鸟相似。
幼鸟(1963年9月28日采自贵州江口;1958年10月16日采自广西宁明):鼻羽黑色;嘴基白色不显;尾上覆羽先端浅淡;大覆羽先端白色至黄白色;内侧飞羽具白缘,向内侧渐形宽阔;胸侧和胁部隐约可见横斑;余与雌鸟略同。
虹膜暗褐;嘴和脚黑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3) 22.2 191.2 12.2 94.0 95.0 14.4
(19.5—28) (183—205) (11.5—13) (91—98) (87.5—101.5) (13—15.5)
♀♀(9) 23.3 190.8 12.3 93.3 96.3 14.0
(21.5—26) (186—200) (11—13) (90—97) (92—104.5) (13—15)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雄鸟鼻羽、嘴基、眼先及头顶后部概黑;头顶前部具白色宽斑;上体灰色;两翅黑褐,大都具斜行近白色翼斑;尾亦黑褐,外侧尾羽先端白色;下体和颈侧皆白。雌鸟白斑狭窄;头顶后部与上体同色。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3) 22.2 191.2 12.2 94.0 95.0 14.4
(19.5—28) (183—205) (11.5—13) (91—98) (87.5—101.5) (13—15.5)
♀♀(9) 23.3 190.8 12.3 93.3 96.3 14.0
(21.5—26) (186—200) (11—13) (90—97) (92—104.5) (13—15)

生物学

生态 灰山椒鸟为迁徙鸟,在中国东北部和朝鲜、日本等地繁殖。迁徙时结群。1979年10月7日在广西瑶山(海拔970米)发现十余只体羽以灰色为主的山椒鸟活动于常绿阔叶林缘的高大乔木冠部,击落1只 P. divaricatus,余鸟不远飞,又击得1只 P. r. canton-ensis。此鸟多栖于山林或开阔的平原庭园。灰山椒鸟在东北栖息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或活动在平原杂林,有时也见于庭园乔木上。夏季到山区成对生活(据宋榆钧观察)。喜在树端站立或于森林上空飞翔,边飞边鸣叫,鸣声尖锐,似“zii-li”或“gi-li-li,pi-li-li,hili-hilin”。
灰山椒鸟多在树上搜寻昆虫为食,能捕食飞虫。据郑作新等(1958)剖验5月(10只)和9月(3只)采自河北昌黎的13只鸟胃结果,胃内含物纯为昆虫,其中有蝽象(7次,31.61%)、金龟甲(5次,34.19%)、瓢甲(6次,8%)、榆叶甲(Galerucella aenescens)、鹬象甲(Curculis sp.)、鳞翅目和同翅目昆虫等。寿振黄等(1940)5月在青岛采得的2只灰山椒鸟,胃内含物99%为鞘翅目昆虫、毛虫和其它昆虫。据宋榆钧观察,灰山椒鸟在东北以甲虫、瓢虫和蝽象等为主要食物。剖析9月采自贵州的3只鸟胃,2只胃内含物为鞘翅目昆虫,1只胃内有鳞翅目昆虫。
6月中旬,在长白山大杨岔及头道白河等处,曾发现此鸟在高大椴树和栋树枝上营巢。7月21日见到幼雏(据宋榆钧观察)。
此鸟的食物大都为害虫,为农林益鸟。

生境信息

生态 灰山椒鸟为迁徙鸟,在中国东北部和朝鲜、日本等地繁殖。迁徙时结群。1979年10月7日在广西瑶山(海拔970米)发现十余只体羽以灰色为主的山椒鸟活动于常绿阔叶林缘的高大乔木冠部,击落1只 P. divaricatus,余鸟不远飞,又击得1只 P. r. canton-ensis。此鸟多栖于山林或开阔的平原庭园。灰山椒鸟在东北栖息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或活动在平原杂林,有时也见于庭园乔木上。夏季到山区成对生活(据宋榆钧观察)。喜在树端站立或于森林上空飞翔,边飞边鸣叫,鸣声尖锐,似“zii-li”或“gi-li-li,pi-li-li,hili-hilin”。
灰山椒鸟多在树上搜寻昆虫为食,能捕食飞虫。据郑作新等(1958)剖验5月(10只)和9月(3只)采自河北昌黎的13只鸟胃结果,胃内含物纯为昆虫,其中有蝽象(7次,31.61%)、金龟甲(5次,34.19%)、瓢甲(6次,8%)、榆叶甲(Galerucella aenescens)、鹬象甲(Curculis sp.)、鳞翅目和同翅目昆虫等。寿振黄等(1940)5月在青岛采得的2只灰山椒鸟,胃内含物99%为鞘翅目昆虫、毛虫和其它昆虫。据宋榆钧观察,灰山椒鸟在东北以甲虫、瓢虫和蝽象等为主要食物。剖析9月采自贵州的3只鸟胃,2只胃内含物为鞘翅目昆虫,1只胃内有鳞翅目昆虫。
6月中旬,在长白山大杨岔及头道白河等处,曾发现此鸟在高大椴树和栋树枝上营巢。7月21日见到幼雏(据宋榆钧观察)。
此鸟的食物大都为害虫,为农林益鸟。

国外分布

中南半岛,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菲律宾群岛,朝鲜和日本南部。

国内分布

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小兴安岭、中部长白山(繁殖鸟、旅鸟);东北南部、西南部,内蒙古东部,河北,河南,山东,长江流域,江苏沙卫山岛,福建,湖南,广东,台湾,云南昆明,四川,贵州赤水、遵义、江口、榕江、广西瑶山、南宁(旅鸟)。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P. divaricatus 与 P. r. cantonensis 酷似。前者自背至尾上覆羽同为灰色,胸白,与后者腰和尾上覆羽非灰而呈沙褐色以及胸和胁微沾灰褐色有别。P. divaricatus额基黑色,明显地连于同色的眼先,而 P. r. cantonensis 额基的黑色不与眼先的黑色相连,或不明显地相连。
以往有认为 P. divaricatus 是 P. roseus 的一个亚种(郑作新等,1958),或认为是一个独立的种(La Touche, 1926; Shaw, 1936; 郑作新, 1976)。Mayr 等(1960)则将 P. di-varicatus 与 P. roseus 组成一个超种。现在大都以 P. divaricatus 作为一个单独的种。
P. divaricatus 与 P. roseus 为不同的种、超种抑或同种是值得探讨的。它们是异域分布。就观看为数不多的标本,即发现其中有性状居间的个体。1979年4月20日中国科院学昆明动物研究所在昆明采得1只雄鸟,鼻羽、嘴基和头顶前部白色;头顶后部至腰暗褐灰,尾上覆羽灰褐色,与 P. divaricatus 整个上体灰色,P. r. cantonensis 腰和尾上覆羽为沙褐色有别;外侧尾羽白色部分代之以浅灰褐;胸部渲染以灰褐色。1958年10月16日采自广西宁明的1只雌鸟,头和背部的羽色暗褐灰,与 P. r. cantonensis 相似,腰和尾上覆羽与背同色,非为沙褐色。它们兼有 P. divaricatus 及 P. r. cantonensis 的性状。由于上述标本系在迁徙季节获得,不了解它们是否在 P. divaricatus 和 P. roseus 的居间地带繁殖,因此难以判断此种类型的个体是否确系 P. divaricatus 和 P. roseus 的过渡类型。
1979年10月7日,作者在广西瑶山(海拔970米)的常绿阔叶林缘,发现十余只一群体羽灰色的山椒鸟,击得 P. r. cantonensis 和 P. divaricatus 各1只。它们属于同一种不同种群在迁徙季节的伴群迁徙,抑或同属不同种的混群,这个现象和问题为我们进一步解决这二种鸟的分类地位和亲缘关系提供了一些生态分类方面的资料。
亚种分化 计有2个亚种。分布在中国的为指名亚种。

引证信息

Lanius divaricatus Raffles, 1822, Trans. Linn. Soc. London 13:205(模式产地: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Pericrocotus cinereus Lafresnays, 1845, Rev. Zool. 8: 94(模式产地:菲律宾)。
Pericrocotus divaricatus, 郑作新, 1976, 431—432; Mayr et Greenway, 1960, 9:208; Vaurie, 1959, 183—184. Pericrocotus roseus divaricatus, S mythies, 1953, 168。